您当前的位置:网站首页 新闻动态

【网络中国节·清明】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

    清明节,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,又名“踏青节”、“行清节”、“三月节”、“祭祖节”,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也是民间传统节日。清明节与中秋节、端午节和春节一起被称为中国传统的“四大节日”。今年的清明节是44日,根据我国法定节假日安排,今年的清明节假日为44日至6日,共计三天。

    相传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迫害流亡在外。某日,重耳因饥饿过度而晕厥,其随从介子推割下自身大腿之肉,煮汤以救其命。重耳苏醒后,对此感激不尽。数年后,重耳成为晋国国君,即晋文公。晋文公对当初共渡难关的大臣们予以厚赏,却遗忘了介子推。晋文公事后深感愧疚,遂派人寻找介子推,欲封其为官。然而,介子推淡泊名利,携母隐居绵山。晋文公虽多方搜寻,但绵山广袤,始终未能找到介子推。有臣子建议放火烧山以逼介子推出山,结果介子推母子二人不幸在大火中丧生。晋文公悲痛欲绝,将介子推母子葬于柳树下,又下令把这天定为寒食节,不准人们生火做饭,只能吃寒凉的食物,以此纪念介子推。第二年春天,当晋文公来祭拜介子推时,惊奇地发现被烧焦的柳树又活了过来,晋文公折下一根柳枝戴在头上,给这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,并把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。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时间很接近,后来就变成了一个节日清明节。而清明扫墓祭拜祖先,折柳插柳的习俗也一直流传了下来。
   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,这个时节阳光明媚、草木萌动、气清景明、万物皆显,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。《历书》: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为清明,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”清明一到,气温升高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,故有“清明前后,种瓜种豆”的说法。时至清明,在中国南方地区已气候清爽温暖、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;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,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。
   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,满族、赫哲族、壮族、鄂伦春族、侗族、土家族、苗族、瑶族、黎族、水族、京族、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,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,但扫墓祭祖、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。
    清明节,融合自然节气与人文情怀,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追思,亦是对新生与希望的颂扬。在这个时节,我们扫墓祭祖,表达哀思,同时也在明媚的春光中踏青郊游,感受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魅力。清明,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,也寄托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让我们共同祈愿祖国繁荣昌盛,人民幸福安康。